書名:《板橋林家花園》
文‧攝影:何兆青
出版者:中華兒童叢書
出版日期:民75年12月
【內容介紹】
清朝乾隆年間,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的白石堡,有一個名叫林平侯的少年,隨著父親林應寅渡海來臺,住在新莊。
新莊位於淡水河下游,水運發達,商賈雲集,是當時的貨物集散地,只要經營得當,都能得到豐厚的利潤。只是林應寅是個讀書人,對於經商並不在行。
林平侯就不同了,他從小就非常聰穎,16歲時受雇於米商,做些書寫記帳的工作,雖然年輕,卻很能吃苦耐勞,很得老闆的信任。幾年之後,自己存了一些錢,老闆又借他一筆資金,讓他獨立經營米業,讓他賺了更多錢。後來又跟竹塹(現在的新竹)的林紹賢聯合辦理臺灣的鹽務、並兼營帆船貨運,收入更多,成了大富。
到了40歲,他在事業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成就,於是衣錦還鄉,回到漳州龍溪,隨後又帶著大筆資金到北京納粟捐官(出錢買官),備分到廣西當潯州通判、來賓知縣、柳州知府……等官。後來他不想做官了,在任內辭官隱退,又回到新莊。
當時在臺灣北部,來自漳州和泉州的人,為了爭奪經商地盤,械鬥十分激烈;林平侯知道新莊的地利之便,是兩派人馬必爭之處,不是長住久安之地,於是在嘉慶23年移居大溪崁(現在的桃園大溪),當時小商船可以由大漢溪直接航行到今天大溪公園下的岸邊做生意,交通非常便利。
林平侯家族遷到大溪後,開墾田園,修築渠道,盡力做好農墾工事;到了道光年間,更把農田拓展到桃園、宜蘭一帶,出前開闢三貂嶺,作為宜蘭、淡水之間的通道,對地方的開墾貢獻非常大。
林平侯有5個兒子,分別為國棟、國仁、國華、國英、國芳,分別掌管「飲、水、本、思、源」五記(「記」就是以前的商店店號)。其中以老三和老五的成就較為出色,且兄弟友愛,分工合作共同經營管理家族企業,合稱「本源」,後人便以「林本源」來稱呼這個家族。
由於大溪崁靠近山地,生番(原住民)出沒無常,只要防守出現疏忽,就會遭到殺害。林國華十分憂心,和兄弟們商量,決定全家遷居枋橋(就是今天的板橋)。
道光27年,林家在板橋興建「弼益館」,那是林家收取租穀時居住和存放穀物的地方(弼益館於民國65年拆除,現在原址一片荒煙漫草)。
咸豐3年,國華、國芳兄弟在弼益館旁興建三落大厝,富麗堂皇、多采多姿,現在是林家的祠堂,被列為二級古蹟。
咸豐5年,漳州人和泉州人又發生嚴重械鬥,板橋人生活多富庶,治安問題讓居民終日不安。為了保障板橋人生命財產的安全,林國華出錢修築城牆,以抵擋強豪的侵襲。
林國華生了三個兒子,分別是維讓、維源、維德,他們兄弟看漳泉紛爭不斷,使人民生活日漸困苦,就在同治2年創立「大觀書社」,邀請文人雅士來品評詩文;同治12年又興辦「大觀義學」,教育漳州和泉州的子弟,消除雙方的隔閡,平息紛爭,達到和平共處的目的。
「大觀書社」是因為眼前有大屯山和觀音山而得名,後來日據時代的「枋橋公學校」、「板橋國小」,一直持續到現在。
光緒4年,維讓過世,由維源繼任族長,林家更加興盛,成為全臺首富,人口也增加很多。三落大厝已經不敷使用,於是在光緒5年又興建五落大厝,到光緒14年才完工。
光緒5年,維源出資捐建小南門有功,得到四品官銜。光緒11年,中法戰爭達成協議後,清朝政府派劉銘傳出任巡撫,積極建設臺灣;林維源和劉銘傳往來密切,擔任劉銘傳的得力助手,不但擢昇官職,還追贈父親官銜,並得到「光祿第」的匾額。
「林家花園」原名「林本源園邸」,又名「板橋別墅」,和「三落舊大厝」、「五落新大厝」同為板橋林家有名的三大建築。
「林家花園」在光緒初年就已經完成部份建築,林維源在光緒14年,五落新大厝完成之後,又投下鉅資加以規劃整建,到光緒19年才全部完工,總共花費50萬兩銀子。
花園完成的第二年,發生中日甲午戰爭,清廷戰敗;次年訂立馬關條約,臺灣割讓給給日本。林維讓不願意受異族統治,放棄億萬家產,回到廈門。
民國5、6年間,觀稼樓倒塌,林家花園由於乏人管理,漸漸荒廢。
薹灣光復初期,林家花園大致維持原來的規模;民國38年政府播遷來臺,一時湧進大量人口,缺乏住所,林家慷慨借屋,安置一些人民,經過二十多年,已經雜居一百多戶人家。民國71年,臺北縣政府開始整建林家花園,透過事先收集文獻資料和照片,也請專家從事測繪和規劃,盡量按照原貌重建。
文‧攝影:何兆青
出版者:中華兒童叢書
出版日期:民75年12月
【內容介紹】
清朝乾隆年間,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的白石堡,有一個名叫林平侯的少年,隨著父親林應寅渡海來臺,住在新莊。
新莊位於淡水河下游,水運發達,商賈雲集,是當時的貨物集散地,只要經營得當,都能得到豐厚的利潤。只是林應寅是個讀書人,對於經商並不在行。
林平侯就不同了,他從小就非常聰穎,16歲時受雇於米商,做些書寫記帳的工作,雖然年輕,卻很能吃苦耐勞,很得老闆的信任。幾年之後,自己存了一些錢,老闆又借他一筆資金,讓他獨立經營米業,讓他賺了更多錢。後來又跟竹塹(現在的新竹)的林紹賢聯合辦理臺灣的鹽務、並兼營帆船貨運,收入更多,成了大富。
到了40歲,他在事業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成就,於是衣錦還鄉,回到漳州龍溪,隨後又帶著大筆資金到北京納粟捐官(出錢買官),備分到廣西當潯州通判、來賓知縣、柳州知府……等官。後來他不想做官了,在任內辭官隱退,又回到新莊。
當時在臺灣北部,來自漳州和泉州的人,為了爭奪經商地盤,械鬥十分激烈;林平侯知道新莊的地利之便,是兩派人馬必爭之處,不是長住久安之地,於是在嘉慶23年移居大溪崁(現在的桃園大溪),當時小商船可以由大漢溪直接航行到今天大溪公園下的岸邊做生意,交通非常便利。
林平侯家族遷到大溪後,開墾田園,修築渠道,盡力做好農墾工事;到了道光年間,更把農田拓展到桃園、宜蘭一帶,出前開闢三貂嶺,作為宜蘭、淡水之間的通道,對地方的開墾貢獻非常大。
林平侯有5個兒子,分別為國棟、國仁、國華、國英、國芳,分別掌管「飲、水、本、思、源」五記(「記」就是以前的商店店號)。其中以老三和老五的成就較為出色,且兄弟友愛,分工合作共同經營管理家族企業,合稱「本源」,後人便以「林本源」來稱呼這個家族。
由於大溪崁靠近山地,生番(原住民)出沒無常,只要防守出現疏忽,就會遭到殺害。林國華十分憂心,和兄弟們商量,決定全家遷居枋橋(就是今天的板橋)。
道光27年,林家在板橋興建「弼益館」,那是林家收取租穀時居住和存放穀物的地方(弼益館於民國65年拆除,現在原址一片荒煙漫草)。
咸豐3年,國華、國芳兄弟在弼益館旁興建三落大厝,富麗堂皇、多采多姿,現在是林家的祠堂,被列為二級古蹟。
咸豐5年,漳州人和泉州人又發生嚴重械鬥,板橋人生活多富庶,治安問題讓居民終日不安。為了保障板橋人生命財產的安全,林國華出錢修築城牆,以抵擋強豪的侵襲。
林國華生了三個兒子,分別是維讓、維源、維德,他們兄弟看漳泉紛爭不斷,使人民生活日漸困苦,就在同治2年創立「大觀書社」,邀請文人雅士來品評詩文;同治12年又興辦「大觀義學」,教育漳州和泉州的子弟,消除雙方的隔閡,平息紛爭,達到和平共處的目的。
「大觀書社」是因為眼前有大屯山和觀音山而得名,後來日據時代的「枋橋公學校」、「板橋國小」,一直持續到現在。
光緒4年,維讓過世,由維源繼任族長,林家更加興盛,成為全臺首富,人口也增加很多。三落大厝已經不敷使用,於是在光緒5年又興建五落大厝,到光緒14年才完工。
光緒5年,維源出資捐建小南門有功,得到四品官銜。光緒11年,中法戰爭達成協議後,清朝政府派劉銘傳出任巡撫,積極建設臺灣;林維源和劉銘傳往來密切,擔任劉銘傳的得力助手,不但擢昇官職,還追贈父親官銜,並得到「光祿第」的匾額。
「林家花園」原名「林本源園邸」,又名「板橋別墅」,和「三落舊大厝」、「五落新大厝」同為板橋林家有名的三大建築。
「林家花園」在光緒初年就已經完成部份建築,林維源在光緒14年,五落新大厝完成之後,又投下鉅資加以規劃整建,到光緒19年才全部完工,總共花費50萬兩銀子。
花園完成的第二年,發生中日甲午戰爭,清廷戰敗;次年訂立馬關條約,臺灣割讓給給日本。林維讓不願意受異族統治,放棄億萬家產,回到廈門。
民國5、6年間,觀稼樓倒塌,林家花園由於乏人管理,漸漸荒廢。
薹灣光復初期,林家花園大致維持原來的規模;民國38年政府播遷來臺,一時湧進大量人口,缺乏住所,林家慷慨借屋,安置一些人民,經過二十多年,已經雜居一百多戶人家。民國71年,臺北縣政府開始整建林家花園,透過事先收集文獻資料和照片,也請專家從事測繪和規劃,盡量按照原貌重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