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名:《永遠的沉思者──鬼斧神工話羅丹》
作者:羅珞珈
出版者:三民書局
【內容介紹】
這本書分成幾個章節來介紹雕塑大師羅丹的生平事蹟:
1. 雕塑的起源:從石器時代初期,人們還在穴居的遠古時代,就知道在自己的刀柄、矛桿上,刻上屬於自己的圖案;接著在牆壁上雕刻出各種故事或風景的圖畫;之後用泥巴捏出各種物件的模型;到後來又出現大理石塑像、青銅刻花的器物、木頭、各種金屬……,素材越來越多樣化。文藝復興時期,藝術著重在表達個人的情感和思想觀念,強調作家的原創性和特色、風格,此時以米開朗基羅最具代表性,之後的三百年都是以「人物逼真、線條優美、造型華麗、外表光華柔潤、細節完整真實」為創作和審美的標準。直到羅丹出現,才打破這個雕塑傳統,他用破碎、不完整的造型、粗糙凹凸的表面,反映出塑像本身強烈的明暗和光彩;雖然他也深具高妙深厚的人體解剖知識,但是他經常只強調某個部位當作主題,完全忽略其他不重要的部分,並且拋棄傳統派「唯美」的主題,甚至幾近醜陋。(在此介紹的是他1897年的大理石作品「上帝之手」和1882年的青銅作品「我是美麗的」。)
2. 那個巨人為什麼沒有頭呢?1900年,巴黎正熱鬧舉辦世界博覽會,會場中一群人對著一尊巨人塑像指指點點、批評咒罵,因為它沒有頭、沒有手,只有厚實的軀幹和兩條正在走路、粗壯堅定的腿──這就是羅丹的作品「走路的人」。羅丹出生於1840年,父親是個警察,家境雖然貧困,父親還是讓羅丹進入貴族學校,但羅丹的同學和老師都不喜歡他。羅丹一心想當藝術家,因為這個夢想支持著他,讓他度過五年的漫長寄讀生涯。(此處介紹的是他1878年青銅作品「男人的軀幹」和1906年一系列素描草圖「來自柬埔寨的舞者」。)
3. 瑪莉亞姊姊:1854年,十四歲的羅丹回到家中,他告訴父親自己想當藝術家,引起父親勃然大怒;但羅丹仍全心外出作畫和雕塑人物造型,家中只有姊姊瑪麗亞對羅丹深具信心,不但珍藏羅丹所有稿件,對於鼓勵弟弟更是不遺餘力,在姊姊的鼓勵下,羅丹兩次去申請進入藝術學院,可惜他粗獷豪邁的風格,並未受到評審的青睞。當中1859年時,羅丹雕塑父親的頭像獻給父親,讓父親大發雷霆,但是姊姊瑪麗亞卻說,塑像跟父親的長相神似得不得了,讓父親轉怒為喜。1862年,最支持他的瑪麗亞病逝了,讓羅丹十分傷心。(此處介紹1859年的青銅作品「父親的胸像」。)
4. 去做你喜歡做的事吧:姊姊瑪麗亞去世之後,羅丹決定去修到院當修士,白天專心念經修道,晚上忍不住一直想念雕塑的感覺,長老察覺他的不安,要他離開,去做自己喜歡的事。羅丹找了一份工作,專門替人雕塑門牆上的花飾;他從不抄襲別人的作品,總是做出別緻生動的作品,深得顧客的喜愛。一天突然發現一位送貨老人的長相非常奇怪,雖然很醜陋,但是神情卻高貴莊嚴。羅丹決定以這個老人為模特兒,在寒冷的嚴冬中,羅丹的雙手凍僵了,雕像的後腦勺也裂了一大塊,但他對這件作品極為滿意,名為「塌鼻人」,熱切的送到沙龍參展,一樣又被拒於門外。多年之後,羅丹成為知名大師,再次送出這件作品,才受到大家青睞。在「塌鼻人」之後,羅丹又創作真人大小的「青銅時代」去沙龍參展,但評審竟然懷疑羅丹用真人當作裡面的模型,非常不道德;後來經過一些雕塑家朋友實地參觀羅丹的工作室,觀察他工作的過程,證實他沒有使用真人作模子,保證羅丹的清白,評審才展出他的「青銅時代」,並頒給他第三名的大獎。(這個單元介紹1864年青銅作品「塌鼻人」和1876年青銅作品「青銅時代」。)
5. 地獄門:未成名之前,羅丹收入極不穩定,有時候連買麵包的錢都沒有,但是他對藝術的熱愛和執著卻未曾消退;四十歲開始,羅丹時來運轉,一位朋友介紹他替政府主持的藝術館,接一份設計大門和雕塑大門的工作。他決定用但丁的《神曲》為主題,要求給他四年的時間,和一間大工作室;官員考慮了兩年,這期間羅丹成名了,家人開始以他為榮,父親在這時候去世了,羅丹想起來不及看見自己成功的姊姊瑪麗亞。羅丹開始動手製作「地獄門」,但是一直到他去世,這件作品都沒有做完,因為他一邊做、一邊不停的修改,做了23年,還是沒有完成。其中有一件最有名的作品「沉思者」、「亞當」、「夏娃」、「吻」、「三陰影」…等,都是膾炙人口的曠世傑作。(這個單元介紹1880-1917的青銅作品「地獄門」,包括1880青銅作品「沉思者」、1886大理石作品「思想」、1886-1898大理石作品「吻」和1881青銅作品「三陰影」。)
6. 六市民: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,法國的卡爾城被英軍佔領,英國國王宣布,只要有六位市民自願出來受死,就可以放過全城的市民。六位衣衫襤褸的市民,脖子上綁著繩子,從容不迫的站出來,讓英王的妻子非常感動,哀求英王放過六位市民和全城的百姓。為了紀念這六位壯士,卡爾市政府決定建造紀念碑,供人們瞻仰。羅丹自幼仰慕這六位壯士,自願為卡爾市製作雕像;但是市政府經費不足,只夠做一個雕像,羅丹還免費奉送五尊雕像。幾個月之後,羅丹完成石膏模型,讓卡爾市官員大吃一驚,拒絕接受羅丹貼近真實的設計,直到11年後,卡爾市民受不了了,自行發行彩券,籌錢請羅丹完成青銅塑像,放到卡爾市的公園中,直到1924年,銅像才挪至市政廳前的廣場。(這個單元介紹1884-1886青銅作品「六市民」、1893-1897青銅作品「巴爾札克」。)
7. 露絲姑娘:這裡介紹另一位終生支持羅丹、愛護羅丹、敬佩羅丹的女人,她就是露絲。她是一個以縫衣維生的鄉下姑娘,沒上過學,不認識字,模樣十分清秀,性格溫柔和順,非常有耐心,一心崇拜羅丹。她經常擔任羅丹的模特兒,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,不動也不說話,有時候真的又餓又累,忍不住哭泣,羅丹才讓她休息一下子。她還經常用自己微薄的收入替三餐不繼的羅丹張羅食物。她分享羅丹的喜怒哀樂,和羅丹的家人相處融洽,但是未曾加入羅丹的社交圈;有一次她為此發脾氣,羅丹未曾見過露絲發脾氣,還未她雕塑一座「親愛的人兒」的塑像。1916年羅丹中風了,露絲無怨無悔的照顧羅丹,不久露絲也病倒了,但她對羅丹的照顧卻未曾鬆懈;1917年初,羅丹終於娶露絲為妻,兩個星期之後露絲就去世了。1918年冬,羅丹受了風寒,醫生無法醫治,11月17日,羅丹也與世長辭了,埋在露絲的身邊,在羅丹的墳墓上,正是「沉思者」的雕塑。(這裡介紹1885大理石作品「蝶」。)走路的人:1900年巴黎博覽會上,一個小女孩問羅丹:「大師,這個走路的巨人,為什麼沒有手、沒有頭呢?」羅丹說:「他沒有頭、沒有手,因為他要專心走路呀!」是的,如果他有頭、有雙手,我們很自然的會把視線的焦點投注在頭部、臉部,而無法專注在「走路」這件事情上;因為他沒有頭、沒有手,反而更能引起大家的好奇、猜測和想像,也更增添這座雕像的神秘性和趣味性。
作者:羅珞珈
出版者:三民書局
【內容介紹】
這本書分成幾個章節來介紹雕塑大師羅丹的生平事蹟:
1. 雕塑的起源:從石器時代初期,人們還在穴居的遠古時代,就知道在自己的刀柄、矛桿上,刻上屬於自己的圖案;接著在牆壁上雕刻出各種故事或風景的圖畫;之後用泥巴捏出各種物件的模型;到後來又出現大理石塑像、青銅刻花的器物、木頭、各種金屬……,素材越來越多樣化。文藝復興時期,藝術著重在表達個人的情感和思想觀念,強調作家的原創性和特色、風格,此時以米開朗基羅最具代表性,之後的三百年都是以「人物逼真、線條優美、造型華麗、外表光華柔潤、細節完整真實」為創作和審美的標準。直到羅丹出現,才打破這個雕塑傳統,他用破碎、不完整的造型、粗糙凹凸的表面,反映出塑像本身強烈的明暗和光彩;雖然他也深具高妙深厚的人體解剖知識,但是他經常只強調某個部位當作主題,完全忽略其他不重要的部分,並且拋棄傳統派「唯美」的主題,甚至幾近醜陋。(在此介紹的是他1897年的大理石作品「上帝之手」和1882年的青銅作品「我是美麗的」。)
2. 那個巨人為什麼沒有頭呢?1900年,巴黎正熱鬧舉辦世界博覽會,會場中一群人對著一尊巨人塑像指指點點、批評咒罵,因為它沒有頭、沒有手,只有厚實的軀幹和兩條正在走路、粗壯堅定的腿──這就是羅丹的作品「走路的人」。羅丹出生於1840年,父親是個警察,家境雖然貧困,父親還是讓羅丹進入貴族學校,但羅丹的同學和老師都不喜歡他。羅丹一心想當藝術家,因為這個夢想支持著他,讓他度過五年的漫長寄讀生涯。(此處介紹的是他1878年青銅作品「男人的軀幹」和1906年一系列素描草圖「來自柬埔寨的舞者」。)
3. 瑪莉亞姊姊:1854年,十四歲的羅丹回到家中,他告訴父親自己想當藝術家,引起父親勃然大怒;但羅丹仍全心外出作畫和雕塑人物造型,家中只有姊姊瑪麗亞對羅丹深具信心,不但珍藏羅丹所有稿件,對於鼓勵弟弟更是不遺餘力,在姊姊的鼓勵下,羅丹兩次去申請進入藝術學院,可惜他粗獷豪邁的風格,並未受到評審的青睞。當中1859年時,羅丹雕塑父親的頭像獻給父親,讓父親大發雷霆,但是姊姊瑪麗亞卻說,塑像跟父親的長相神似得不得了,讓父親轉怒為喜。1862年,最支持他的瑪麗亞病逝了,讓羅丹十分傷心。(此處介紹1859年的青銅作品「父親的胸像」。)
4. 去做你喜歡做的事吧:姊姊瑪麗亞去世之後,羅丹決定去修到院當修士,白天專心念經修道,晚上忍不住一直想念雕塑的感覺,長老察覺他的不安,要他離開,去做自己喜歡的事。羅丹找了一份工作,專門替人雕塑門牆上的花飾;他從不抄襲別人的作品,總是做出別緻生動的作品,深得顧客的喜愛。一天突然發現一位送貨老人的長相非常奇怪,雖然很醜陋,但是神情卻高貴莊嚴。羅丹決定以這個老人為模特兒,在寒冷的嚴冬中,羅丹的雙手凍僵了,雕像的後腦勺也裂了一大塊,但他對這件作品極為滿意,名為「塌鼻人」,熱切的送到沙龍參展,一樣又被拒於門外。多年之後,羅丹成為知名大師,再次送出這件作品,才受到大家青睞。在「塌鼻人」之後,羅丹又創作真人大小的「青銅時代」去沙龍參展,但評審竟然懷疑羅丹用真人當作裡面的模型,非常不道德;後來經過一些雕塑家朋友實地參觀羅丹的工作室,觀察他工作的過程,證實他沒有使用真人作模子,保證羅丹的清白,評審才展出他的「青銅時代」,並頒給他第三名的大獎。(這個單元介紹1864年青銅作品「塌鼻人」和1876年青銅作品「青銅時代」。)
5. 地獄門:未成名之前,羅丹收入極不穩定,有時候連買麵包的錢都沒有,但是他對藝術的熱愛和執著卻未曾消退;四十歲開始,羅丹時來運轉,一位朋友介紹他替政府主持的藝術館,接一份設計大門和雕塑大門的工作。他決定用但丁的《神曲》為主題,要求給他四年的時間,和一間大工作室;官員考慮了兩年,這期間羅丹成名了,家人開始以他為榮,父親在這時候去世了,羅丹想起來不及看見自己成功的姊姊瑪麗亞。羅丹開始動手製作「地獄門」,但是一直到他去世,這件作品都沒有做完,因為他一邊做、一邊不停的修改,做了23年,還是沒有完成。其中有一件最有名的作品「沉思者」、「亞當」、「夏娃」、「吻」、「三陰影」…等,都是膾炙人口的曠世傑作。(這個單元介紹1880-1917的青銅作品「地獄門」,包括1880青銅作品「沉思者」、1886大理石作品「思想」、1886-1898大理石作品「吻」和1881青銅作品「三陰影」。)
6. 六市民: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,法國的卡爾城被英軍佔領,英國國王宣布,只要有六位市民自願出來受死,就可以放過全城的市民。六位衣衫襤褸的市民,脖子上綁著繩子,從容不迫的站出來,讓英王的妻子非常感動,哀求英王放過六位市民和全城的百姓。為了紀念這六位壯士,卡爾市政府決定建造紀念碑,供人們瞻仰。羅丹自幼仰慕這六位壯士,自願為卡爾市製作雕像;但是市政府經費不足,只夠做一個雕像,羅丹還免費奉送五尊雕像。幾個月之後,羅丹完成石膏模型,讓卡爾市官員大吃一驚,拒絕接受羅丹貼近真實的設計,直到11年後,卡爾市民受不了了,自行發行彩券,籌錢請羅丹完成青銅塑像,放到卡爾市的公園中,直到1924年,銅像才挪至市政廳前的廣場。(這個單元介紹1884-1886青銅作品「六市民」、1893-1897青銅作品「巴爾札克」。)
7. 露絲姑娘:這裡介紹另一位終生支持羅丹、愛護羅丹、敬佩羅丹的女人,她就是露絲。她是一個以縫衣維生的鄉下姑娘,沒上過學,不認識字,模樣十分清秀,性格溫柔和順,非常有耐心,一心崇拜羅丹。她經常擔任羅丹的模特兒,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,不動也不說話,有時候真的又餓又累,忍不住哭泣,羅丹才讓她休息一下子。她還經常用自己微薄的收入替三餐不繼的羅丹張羅食物。她分享羅丹的喜怒哀樂,和羅丹的家人相處融洽,但是未曾加入羅丹的社交圈;有一次她為此發脾氣,羅丹未曾見過露絲發脾氣,還未她雕塑一座「親愛的人兒」的塑像。1916年羅丹中風了,露絲無怨無悔的照顧羅丹,不久露絲也病倒了,但她對羅丹的照顧卻未曾鬆懈;1917年初,羅丹終於娶露絲為妻,兩個星期之後露絲就去世了。1918年冬,羅丹受了風寒,醫生無法醫治,11月17日,羅丹也與世長辭了,埋在露絲的身邊,在羅丹的墳墓上,正是「沉思者」的雕塑。(這裡介紹1885大理石作品「蝶」。)走路的人:1900年巴黎博覽會上,一個小女孩問羅丹:「大師,這個走路的巨人,為什麼沒有手、沒有頭呢?」羅丹說:「他沒有頭、沒有手,因為他要專心走路呀!」是的,如果他有頭、有雙手,我們很自然的會把視線的焦點投注在頭部、臉部,而無法專注在「走路」這件事情上;因為他沒有頭、沒有手,反而更能引起大家的好奇、猜測和想像,也更增添這座雕像的神秘性和趣味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