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部落格僅供班級共讀教學參考使用, 請大家務必購買正版書籍!

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

板橋林家花園


書名:《板橋林家花園》
文‧攝影:何兆青
出版者:中華兒童叢書
出版日期:民國7512
【內容介紹】
清朝乾隆年間,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的白石堡,有一個名叫林平侯的少年,隨著父親林應寅渡海來臺,住在新莊
新莊位於淡水河下游,水運發達,商賈雲集,是當時的貨物集散地,只要經營得當,都能得到豐厚的利潤。只是林應寅是個讀書人,對於經商並不在行。
林平侯跟父親林應寅就不同了,他從小就非常聰穎,16歲時受雇於米商鄭谷,做些書寫記帳的工作,雖然年輕,卻很能吃苦耐勞,很得老闆的信任。幾年之後,自己存了一些錢,老闆鄭谷又借他一筆資金,讓他獨立經營米業,他賺了更多錢。後來又跟竹塹(現在的新竹)的林紹賢聯合辦理臺灣的鹽務、並兼營帆船貨運,收入更多,成了大富。
到了40歲,他在事業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成就,於是衣錦還鄉,回到漳州龍溪,隨後又帶著大筆資金到北京納粟捐官(出錢和糧食來換取官位),被分配到廣西當潯州通判、來賓知縣、柳州知府……等官職。後來他不想做官了,在任內辭官隱退,又回到新莊居住
當時在臺灣北部,來自漳州和泉州的人,為了爭奪經商地盤,械鬥十分激烈;林平侯知道新莊的地利之便,是兩派人馬必爭之處,紛擾不斷,不是長住久安之地。於是在嘉慶23移居大溪崁(現在的桃園大溪),當時小商船可以由大漢溪直接航行到今天大溪公園下的岸邊做生意,交通非常便利。
林平侯家族搬遷到大溪後,開墾田園,修築渠道,盡力做好農墾工事;到了道光年間,更把農田拓展到桃園、宜蘭一帶,出錢開闢三貂嶺,作為宜蘭、淡水之間的通道,對地方的開墾貢獻非常大。
林平侯有5個兒子,分別為國棟、國仁、國華、國英、國芳,分別掌管「飲、水、本、思、源」五記(「記」就是以前的商店店號)。其中以老三和老五的成就較為出色,且兄弟友愛,分工合作共同經營管理家族企業,合稱「本源」,後人便以「林本源」來稱呼這個家族。(所以林家並沒有一個名叫「林本源」的人,請不要再誤會弄錯了。)
由於大溪崁靠近山地,生番(原住民)出沒無常,只要防守出現疏忽,就會遭到殺害。林國華十分憂心,和兄弟們商量,決定全家遷居枋橋(就是今天的板橋)
道光27年,林家在板橋興建「弼益館」,那是林家收取租穀時,居住和存放穀物的地方(弼益館於民國65年拆除,現在原址一片荒煙漫草)。
咸豐3年,國華、國芳兄弟在弼益館旁興建三落大厝,富麗堂皇、多采多姿,現在是林家的祠堂,後來已被列為二級古蹟。
咸豐5年,漳州人和泉州人又發生嚴重械鬥,板橋人生活多富庶,治安問題讓居民終日不安。為了保障板橋人生命財產的安全,林國華出錢修築板橋的城牆,以抵擋強豪的侵襲。現在板橋還有東門街、西門街、南門街和北門街,就是以前板橋舊城牆的遺址。
板橋很早就開始開發,早在清朝雍正時期,就有漳州的林成祖在此開墾。以前這裡的人經常需要到新莊做生意,必須經過橫跨夫人圳﹝娘子圳,後來稱為公館溝﹞上的木板橋,所以這裡就稱為枋橋。
木板橋的位置在今天府中路和西門街交叉路口,接雲寺和南雅夜市附近,但是因為位於市中心,開發迅速,幾乎已經完全看不出遺跡所在。
林國華生了三個兒子,分別是維讓、維源、維德,他們兄弟看漳泉紛爭不斷,使人民生活日漸困苦,就在同治2年創立「大觀書社」,邀請文人雅士來品評詩文;同治12年又興辦「大觀義學」,延聘林維讓的妹夫,同時也是漳州舉人──莊正,來大觀義學主持教育工作,教導漳州和泉州的子弟,希望能消除雙方的隔閡,平息紛爭,達到和平共處的目的。
「大觀書社」是因為眼前有大屯山和觀音山而得名,後來日據時代的「枋橋公學校」、「板橋國小」,一直持續到現在。
光緒4年,林維讓過世,由次子林維源繼任族長,林家更加興盛,成為全臺首富,人口也增加很多。三落大厝已不敷使用,於是在光緒5年又興建五落大厝,到光緒14年才完工。
光緒5年,維源出資捐建台北市的小南門有功,得到四品官銜。光緒11年,中法戰爭達成協議後,清朝政府派劉銘傳出任巡撫,積極建設臺灣;林維源和劉銘傳往來密切,擔任劉銘傳的得力助手,不但擢昇官職,還追贈父親官銜,並得到「光祿第」的匾額。
「林家花園」原名「林本源園邸」,又名「板橋別墅」,和「三落舊大厝」、「五落新大厝」同為板橋林家有名的三大建築。
「林家花園」在光緒初年就已經完成部份建築,林維源在光緒14年,五落新大厝完成之後,又投下鉅資加以規劃整建,到光緒19年才全部完工,總共花費50萬兩銀子。
花園完成的第二年,發生中日甲午戰爭,清廷戰敗;次年訂立馬關條約,臺灣割讓給給日本。林維讓不願意受異族統治,放棄億萬家產,回到福建廈門。
民國56年間,觀稼樓倒塌,林家花園由於乏人管理,漸漸荒廢。
薹灣光復初期,林家花園大致維持原來的規模;民國38年政府播遷來臺,一時湧進大量人口,缺乏住所,林家慷慨借屋,幫忙安置一些人民,經過二十多年,已經雜居一百多戶人家。
民國71年,臺北縣政府開始整建林家花園,透過事先收集文獻資料和照片,也請專家從事測繪和規劃,盡量按照原貌重建。
書本的後半部,分別介紹「三落舊大厝」、「汲古書屋」、「方鑑齋」、「來青閣」、「橫虹臥月」、「觀稼樓」、「香玉簃」、「月波水榭」、「後門」、「定靜堂」、「榕蔭大池」等建築設施的造型和用途等,讓大家更瞭解林家花園。
「三落舊大厝」:入口左右有兩個一樣的大門,左邊是林家花園的門,右邊是三落舊大厝的外門。三落舊大厝是林家的祠堂,屬於私人產業,平時不對外開放,只有少數特殊日期才開放參觀,那時候才能看到「光祿第」的匾額、聖旨石碑,以及做工細緻的各種雕刻。
進入「林家花園」部分:
「汲古書屋」:是林家收藏圖書的地方,屋前有一個圓頂的亭子,是這棟建築物最特別的特色。原本藏書極為豐富,現在都已不知去向。出了書屋之後,遊廊分為上下兩層,角度不同,景色也各異其趣;也可以晴天走上層、雨天走下層。
「方鑑齋」:是林家兄弟讀書的地方,也是他們和文人雅士交遊的所在。庭前有個小方池,對面設戲臺,齋前有一個突出的看臺,隔著水面和戲臺遙遙相望。右側有假山和歪斜的小亭子,有小徑可通行兩端,設計非常巧妙可愛。
「來青閣」:有兩層樓高,是林家花園中最富麗堂皇的建築物,也是用來招待賓客住宿的地方。登樓遠眺,青山綠野迎面而來,所以叫做「來青閣」。閣前有個較大的戲臺,橫額上題著「開軒一笑」。走廊上有空窗,原本可以借龜山、大屯山、觀音山的美景,框成美麗的圖畫;現在四周都只剩下高樓大廈的水泥牆了。
「橫虹臥月」:過了「來青閣」,西邊有條複雜的雙層廊道可通往「觀稼樓」,上層是弧形的陸橋,下層是珊瑚礁堆砌而成的洞窟通道,那就是「橫虹臥月」。
「觀稼樓」:由洞窟到「觀稼樓」側面,出現一扇瓶形門,似乎已至盡頭;轉個彎又出現卵形門可通往「觀稼樓」。「觀稼樓」是林家的人觀察農民種植稻穀和收割的農事的地方。以前阡陌縱橫,可遠眺觀音山下、大漢溪的水光雲影。
「香玉簃」:「香玉簃」是由迴廊擴大而成的建築,是用來賞花的地方,『簃』就是閣樓邊的小屋。以前空地上有一大片的花圃,每到秋天,菊花盛開,遍地似錦。
「月波水榭」:『榭』是由兩個菱形相連而成的平頂建築,四周水池環繞,有小橋相通。旁邊是一個迴旋式的階梯,可登樓賞景、賞主人飼養的鳥獸。
「菜刀門」:通往廚房的入口,造型是一把直立的菜刀形狀。
「燕尾式」屋簷和「馬背式」屋脊:當官的人家專用的屋簷和屋脊,林家的建築群,兩種屋脊屋簷都看得到。
「後門」:門邊是幾間矮小的房屋,那是門房、管理人住的地方,牆壁特別厚實,窗戶少,具有防衛的功能。
「定靜堂」:從門房走向「定靜堂」,左邊有小橋流水,角落有奇石和小竹叢(種的品種是七絃竹)。「定靜堂」是園區佔地最大的建築,有156,也是花園內唯一的四合院,左右各有一個月洞門,還有蝙蝠形和蝴蝶形的花窗。
「榕蔭大池」:從「定靜堂」穿過月洞門,進入「榕蔭大池」的小徑。大水池旁的假山是模仿林家故鄉漳州龍溪的山水,假山旁有一個「惜字亭」(也稱為「敬字亭」,是用來焚燒廢棄紙張的火爐)、「疊亭」、「方亭」、「半月橋」、「海棠池」……等具有巧思的造景,值得仔細欣賞,用心品味。
※葉子附加說明:
【林家花園建築形式特色的介紹】
冰裂紋窗花(冰清玉潔、寒窗苦讀)、石榴窗花(多子多孫)、壽桃窗花(長壽)、蝙蝠窗花(福氣)、蝴蝶窗花(福氣)、葫蘆型窗花(福祿)、竹節型窗花(有志節、虛心求教)、瓶形門(平安)、馬背型屋脊、燕尾型屋簷、書卷型圍牆(書香世家)……。
謝謝大家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