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

《有趣的蟲蟲》

《有趣的蟲蟲》
書名:《有趣的蟲蟲》
作者:林政行
繪圖:林政行
出版社: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─中華兒童叢書
出版年月:中華民國7204

【內容介紹】
一、蜻蜓:
        詩詩在校園裡發現一隻蜻蜓,她伸手抓住蜻蜓的尾巴,不料蜻蜓卻回頭重重的咬她的手指一口;詩詩趕緊用另一隻手抓住蜻蜓的翅膀,才沒有再被咬。
        妹妹雅雅也想要一隻蜻蜓,詩詩答應抓給妹妹。她抓住另一隻蜻蜓,爸爸說,那是豆娘,不是蜻蜓;蜻蜓停止的時候,翅膀是展開的,豆娘停止時翅膀是合起來的。
        後來詩詩曾經看到蜻蜓將尾巴浸在水裡,她跑去問老師原因。老師說,那是蜻蜓在產卵;蜻蜓的幼蟲和蝌蚪一樣,都是生活在水中,蜻蜓的幼蟲用直腸鰓呼吸,豆娘的幼蟲用三片尾鰓呼吸;牠們長大後爬出水面,羽化為成蟲。
二、提燈的天使──螢火蟲:
       夏天的夜晚,草叢裡有一明一滅的閃閃微光,爸爸告訴詩詩,那是螢火蟲;還說了一個跟螢火蟲有關的故事,古代有個讀書人(匡衡),從小因為家裡貧窮,沒有錢買蠟燭讀書,就想到捕捉螢火蟲來幫他照明。這樣苦讀多年,終於成功考上狀元,為國家做事。
       螢火蟲跟一般的甲蟲一樣都有鞘翅,但是螢火蟲的鞘翅較柔軟,無法覆蓋腹部;螢火蟲的頭部有一對鋸齒狀的觸角,前胸很大,可以將頭部蓋住。
       牠們的幼蟲和成蟲都會發光,有翅膀的成蟲發光器在腹部末端;有些雌蟲沒有翅膀,與幼蟲一樣,通稱為「夜光蟲」。牠們腹部末端有腺體,其中含有一種螢光素的物質和酵素螢光素酶,遇到空氣中的氧氣,就能發出冷光,也會有不同的顏色。
       螢火蟲發光是為了尋找夥伴,牠們是溫帶、熱帶常見的昆蟲,潮濕處尤多。幼蟲白天在植物中休息,晚上覓食,捕食蝸牛、蚯蚓、其他小昆蟲;獵食時先將消化液注入獵物中,使其成為半液體狀,然後再進食。成蟲不吃東西,身上有臭味,鳥類不喜歡獵食。
三、會飛的天牛:
        天牛全身披甲,體色鮮艷,身體呈長圓柱體,頭上有一對長觸角,有三對足,能飛又能跑;偶爾停駐在樹幹上許久不動,生氣時摩擦胸部,發出「嘶嘶」的聲音,還會用發達的口器發動攻擊。
        成蟲吃樹皮、葉子、花或花粉,雌蟲在樹皮縫隙中或樹幹上咬洞產卵。幼蟲呈淡黃色或白色,沒有足,頭大腹部細小,口器發達,可蛀食堅硬的木材,壽命達二至三年。牠是啄木鳥喜歡吃的食物。
四、添翼的老虎:
        在昆蟲中有一種很像老虎的蟲,體色鮮艷,帶有金屬光澤,點綴著黃色斑點或斑紋,有的則全身黑色或灰白色;三對足很長,行動敏捷,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和鐮刀似的大顎,捕捉獵物時迅速敏捷,有翅膀可以飛行,叫做虎虫甲。
        這種小昆蟲,會在人類接近牠時,迅速的在前方跑,並一直回頭看,好像在玩捉迷藏,或是在引導方向,所以也被稱為「引路蟲」。
        成蟲夜晚躲藏於石頭縫或地底下,白天出現在河岸、海邊或山間小道;雌蟲在泥中產卵,幼蟲潛伏於隧道或洞穴中,把頭藏起來,張大鐮刀,等待獵物上門。
       幼蟲捕捉到獵物時,用大顎咬獵物一口,將唾液注入其體內,吸吮營養液。幼蟲的壽命可達兩三年,天然的敵人就是蜂類,時常挖掘虎虫甲的巢,並襲擊牠們。
五、橫衝直撞的天蛾:
        天蛾是屬於鱗翅目的昆蟲,身體和翅膀都有鱗粉,臺灣大約有八十種左右。天蛾振翅飛行時很像老鷹,所以稱為「鷹蛾」;在空中飛行時可以採花蜜,很像蜂鳥,所以也有人稱為「蜂鳥蛾」。牠們只採花蜜,不幫忙授粉,所以也被稱為「採花賊」。
       天蛾的幼蟲經常吃得很肥胖,腹部有一尾狀突起,所以常被稱為「角蟲」;牠們是雜食性,吃飽後,時常會將身體的前半部挺起在空中,虎視眈眈的看著前方。
        大多數的天蛾幼蟲,在土中做個簡單的小室化蛹;有些則用絲將葉子纏住,在地表化蛹。天蛾的卵為球形,散落在葉子上,常受到天敵的襲擊。幼蟲數目多時,大量吃時葉子,經常使農作物損失慘重。
六、祈禱的殺手──螳螂:
        螳螂是一種常見的肉食性昆蟲,經常舉起兩隻前足,等待獵物,看起來很像兩隻祈禱的手,其實是具有殺傷力的利器。牠的頭是三角形,體型略扁平,前胸很長,走路時抬頭挺胸,中間和後面的兩對足著地,看起來像匹馬,所以又被稱為「天馬」。
        雌螳螂在產卵時,從腹部尾端分泌一種泡沫狀的汁液,產卵在裡面;等泡沫乾了,變成海綿狀卵囊,稱為「螵蛸」,用來保護卵塊。卵囊中約有2040個卵,一隻雌螳螂一次可以產四五個卵囊;小螳螂一起孵化出來,有時會為了爭食而互相殘殺。
       「螳螂捕蟬,黃雀在後」是告訴我們要提高警覺,做事要全心全力,也要多加小心;「螳臂擋車」是說看起來好像很勇敢,其實是不自量力,告誡我們,做事不要逞強。
七、愛玩滾球的金龜:
        糞球金龜用土包牛糞,推轉成圓球狀,中國古代稱為「轉丸」或「弄丸」。牠們有異色的鞘翅,眼睛深入,好像武士,被稱為「鐵甲將軍」;白天躲藏,晚間出來活動,又稱為「夜遊將軍」;身體強壯,像牛一樣,又被稱為「黑牛兒」。
        糞球金龜嗅覺奇佳,當家畜一排泄完糞便,糞球金龜馬上聞風而至,家畜一離開,成群的糞球金龜便一擁而出,共同製造糞球,再互助合作,將糞球推入洞穴。有些糞球金龜會假裝幫忙,再趁機偷走別人的糞球,存放在自己洞穴的地道中。雌蟲將卵產在糞球中,幼蟲孵化出來之後,就以糞球為食物。
        糞球金龜可以說是很好的清道夫,可以協助處理排泄物的問題。澳洲原本沒有糞球金龜,牛羊馬等動物的糞便到處都是,臭氣沖天;後來從英國進口糞球金龜之後,才解決這個問題。在中國古代,糞球金龜還可以當作中藥。
八、隧道工程師──螻蛄:
        螻蛄經常在地上挖一個小洞,牠的眼睛小小的,腳像鏟子一樣,會一直動個不停,叫做「開掘腳」;如果從洞穴中灌水進去,小蟲子就會跑出來,這就是螻蛄。
        螻蛄體型很像蟋蟀,前翅短小,後翅較大,白天躲藏在泥土裡,晚上出來活動;有趨光性,夏天較常出現蹤影。雌蟲在地道中產卵,卵呈淡黃色。牠的腳像挖土機一樣,擅長挖洞,常出現在水稻田或茶園中;不僅會使農田的水分嚴重流失,還會危害植物的根系,造成作物損失慘重。
        螻蛄又名「天螻」、「碩鼠」,能飛但飛不高,能爬樹但爬不到樹頂,能游泳但無法渡河,能走但走不遠。傳說從前有一位龐太守,被誣告而入獄,又遭屈打成招,被判處死刑。他在監獄中,無意間看到牢房中有許多螻蛄在覓食,因一時同情而給予餵食。連續十幾天後,這群螻蛄越來越壯大,並在牢房的牆角拼命挖洞,就在太守行刑的前夕,螻蛄帶著太守從地道中逃跑,免於冤死獄中的噩運。之後,太守經常以飯祭祀螻蛄,並告訴子孫們,勿忘螻蛄的恩惠。
九、會設陷阱的蟻獅:
        在海邊或溪邊的沙地上,常可以看到一個個下陷、呈漏斗形的沙坑,這就是蟻獅作的陷阱。蟻獅是一種脈翅目的昆蟲,成蟲又稱為「蛟蛉」,體態類似蜻蜓,優美纖細,觸角呈長形棍棒狀,翅膀透明,常有斑點。
        蟻獅是蛟蛉的幼蟲,體態臃腫且有細毛,頭部扁平,有一對鐮刀似的大顎。牠的背部隆起,腹部呈紡錘形,前足短小、中足和後足較強大,末端有爪,便於將獵物向後拖行;身體的顏色和環境類似,便於隱藏陷阱中。
        如果獵物體型龐大,蟻獅還會從嘴巴分泌一種毒液,注入獵物體內,好讓自己吸乾獵物的體液。蟻獅很有耐性,可以在陷阱裡等待好幾天,甚至好幾個星期。
        蟻獅要兩至三年才會發育完全,利用自己吐的絲和沙土,編織一個球狀的繭,在其中化蛹。過一段時間,羽化完成,成蟲就會破繭而出,形成一隻美麗的蛟蛉。
十、夏日鳴叫的蟬:
        夏天的時候,蟬經常在樹枝上發出嘹亮而規律的鳴聲。
        蟬屬於同翅目蟬科,用刺吸式的口器吸取植物的汁液。雄蟬利用聲音吸引雌蟬前來交配,雌蟲交配後,將卵產於枝條或果實的裂縫中,卵孵化後成為「若蟲」,掉落在地面。若蟲能在泥土中挖掘洞穴,生活於土中,吸取植物根部的汁液。經過一段長久的時間,成熟的若蟲再爬到樹幹上,不久就能脫殼羽化出來。
        蟬能鳴叫,因為腹部有鳴器;只有熊蟬會鳴叫,雌蟬的鳴器已經退化。鳴器上方有兩片大音箱蓋,裡面有褶膜、鏡膜,側邊有鼓膜;腹部的的發音肌收縮時,鼓膜產生聲波,使褶膜和鏡膜發生共鳴。鼓膜被破壞時,蟬就無法發聲;褶膜和鏡膜被破壞時,只會降低音量。音箱蓋可以保護脆弱的鳴器,還可以調節開或關,節奏和音量大小。
十一、能螫死人的毒蜂:
       毒蜂是會螫死人的,就是一般說的「胡蜂」,屬於膜翅目胡蜂科的昆蟲,體色黑黃相間,這是一種警戒色;胡蜂的頭很大,性情很兇猛,產卵器化為毒針,能分泌毒液。假使被螫,會紅腫起水泡,痛癢不止;如果進入體內的毒液太多,可能會昏暈、呼吸困難,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亡。
        去郊外要避免擦香水、塗抹芬芳物品,吃剩的果醬、水果、甜味食物,都要盡速食用完畢並妥善收好,以免引來胡蜂。如果看見蜂巢或遇到蜜蜂,不要主動攻擊,盡量用深色衣物保護頭部,安靜迅速離開。萬一被螫傷,盡速就醫。
十二、待嫁的花姑娘與作媒的昆蟲:
        植物生長到一個階段就會開花,等待「媒婆」來幫他促成好事,昆蟲、蜂鳥、蝙蝠、鳥類、風……,都是花粉傳播的好幫手。
        蜂鳥喜歡紅色或紅白相間的花朵,蝴蝶喜歡紅色或橙色等鮮豔的色彩;蜜蜂喜歡黃色、藍色或白色的花,牠對紅色不感興趣;野蜂喜歡褐色,蠅類喜歡褐色或綠色。
        夜間出現的蛾類和甲蟲類,對顏色沒有特殊偏好,牠們重視的是花香。
昆蟲在採花粉、取花蜜時,獲得豐富的報酬:花蜜的營養價值很高,含有高濃度的醣類和胺基酸;花粉也有豐富的養分,包括蛋白質、澱粉、醣類、脂肪、維他命、無機鹽類……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